四川省雅安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

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C.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根据材料中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说明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C.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D.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详解】“立嫡不以长”指中国宗法制中,帝王传位或公侯传爵时,即使庶子为长子也应传给正妻所生的嫡子,A选项符合题意。一夫多妻制自父系氏族社会便已产生,与宗法制没有必然联系,B选项排除。“门当户对”是门第观念的表现,与宗法制没有必然联系,C选项排除。宗法制中诸子财产继承权分配是不平等的,D选项错误。

【点睛】宗法制建立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此,政府采取的制约措施是

A.设立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B.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

C.元大都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D.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行省长官在地方拥有较大的权力,因此必须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B选项符合题意。设立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与政府采取措施制约行省权力无关,A选项排除。元大都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宣政院是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与行省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中央主要通过省官互迁的方式来控制地方。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撤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了

A.各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

B.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C.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雍正到乾隆时期,设置和裁减军机处都是由皇帝决定,都是加强皇权的工具,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军机处和总理事务大臣之间的矛盾,A选项排除。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C选项排除。

【点睛】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因雍正用兵西北而设立。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的出现,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一些地方乡绅表示:“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一些乡绅

A.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B.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

C.都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初具民族国家的观念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表明当时的一些乡绅初具民族主义观念,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乡绅主动指挥鸦片战争,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乡绅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乡绅都饱读儒家经典著作,C选项排除。

【点睛】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

     

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清,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这表明近代中国

A.中外文化冲突加剧

B.民族独立成为时代主题

C.科学技术发展落后

D.农民运动缺乏科学理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借助宗教理论来进行斗争,充分说明了农民运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中外文化冲突加剧,A选项排除。太平天国的矛头指向的清政府,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落后,C选项排除。

     

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A.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材料“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体现的是封建忠君思想,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体现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封建帝制的行为不得人心,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打击帝国主义势力,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对封建帝制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移风易俗无关,故D错误。

     

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该决议表明

A.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

B.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

D.革命策略尚未适应具体国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根据材料“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可知共产党的主张是城市中心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D选项符合题意。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适合中国国情,B选项错误。中心城市是国民党重兵防御的地方,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救国军、抗日联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纷纷痛击日军。这表明

A.民族矛盾的解决已成为共识

B.军队力量是抗日战争之本

C.反法西斯东方战场拉开序幕

D.日军速战速决阴谋的破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侵华,之后,东北人民组织了抗日救国义勇军、抗日联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十九路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这说明中国即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己经拉开序幕,C选项符合题意。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A选项排除。抗日取胜之本在于发动广大民众,B选项排除。淞沪会战标志着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D选项排除。

【点睛】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其共同利益基础指的是

A.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B.打倒军阀的民族革命

C.加强国共两党军事力量

D.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详解】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共有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是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进行民主革命,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二次合作是日本加紧侵华后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进行民族革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因此,两次国共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A选项符合题意。打到军阀的民族革命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任务,B选项排除。加强国共两党军事力量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D选项说法错误。

     

下图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该旗产生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详解】1927年9月秋收起义,共产党打出工农革命的旗号,1927年9月属于土地革命十年,B选项符合题意。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1927年,A选项排除。抗日战争时期是1937—1945年,C选项排除。解放战争时期是1946—1949年,D选项排除。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指的是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从材料中的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可以看出他是政治协商制度.,A选项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一种精英参政,而是一种民族政策,B选项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建立了,而且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不是中国政体的补充体制,C选项排除。从材料看出这一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不是村民自治制度,D选项排除。

     

1990年台湾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次年又提出了“国家统一纲领”,后经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会议讨论通过。上述措施表明台湾当局

A.推动两岸“三通”

B.认同“一国两制”方案

C.坚持一个中国

D.积极响应“九二共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据材料“国家统一委员会”“国家统一纲领”可知当时台湾坚持“一个中国”,C选项符合题意。推动两岸“三通”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认同“一国两制”方案,B选项排除。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提出的,D选项排除。

     

据有关资料统计,1950年我国开始对周边的越南、朝鲜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1955年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扩展到亚洲和非洲一些对华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到1963年,共有21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发展中国家接受了中国援助。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苏关系恶化

C.万隆会议的影响

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材料“1955年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扩展到亚洲和非洲一些对华友好的发展中国家”说明万隆会议后,中国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C选项符合题意。“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共有21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发展中国家接受了中国援助”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苏关系恶化,B选项排除。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D选项排除。

【点睛】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万隆会议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

     

1979年初,邓小平在美访问期间,会见了多名美国内阁部长、议员、州长、市长,以及企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对媒体人士也来者不拒,对记者的提问均予以答复。邓小平这些做法旨在

A.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B.肯定美国的现代建设成就

C.传递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表达对美国新闻自由的欣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详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根据材料“1979年初,邓小平在美访问期间,会见了多名美国内阁部长、议员、州长、市长,以及企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可知,邓小平主要是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政策,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肯定美国的现代建设成就,B选项排除。根据材料“邓小平接见企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可知,与传递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表达对美国新闻自由的欣赏,D选项排除。

     

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准确的是

A.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

B.外交范围由东欧国家到西欧国家再到亚非拉国家

C.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

D.外交趋向由偏重意识形态外交到弱化意识形态外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外交政策偏向意识形态,不结盟政策体现了全方位的外交格局,淡化意识形态色彩,D选项符合题意。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表述不准确,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的具体体现,A选项排除。中国的外交范围由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到亚非拉国家再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B选项排除。单边外交指的是一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单独行事、不与他国合作的理念和做法。与此相对应,多边外交则指一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强调与他国合作、采取共同行动的理念和做法,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说法明显错误,C选项排除。

     

古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述道,阿里斯提德因为人们厌烦其“正义”的名声而遭到放逐。几年后,他被允许回国参加希波战争。回国后,他毫无怨言地为国家尽忠尽力,立下卓越功勋。这反映在当时雅典

A.个人自由由国家支配

B.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C.公民缺乏参政的能力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详解】由材料中阿里斯提德在被放逐后,“被允许回国参加希波战争毫无怨尤地为国家尽忠尽力,立下了卓越功勋”,反映其维护城邦的整体利益,表明古代雅典城邦利益高于一切,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雅典公民的个人自由的问题,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公民缺乏参政的能力,C选项排除。雅典民主政治的逐渐完善体现在伦伦改革到克里斯提尼改革再到伯里克利改革,D选项排除。

【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

     

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征服欧洲很多地方。而罗马诗人贺拉斯却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

B.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

C.罗马人深受希腊文化成就的影响

D.万民法的制定兼顾被征服者利益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从材料中的“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可以看出,作为征服者的罗马被希腊文明所征服,C选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古罗马早期兴起于城邦,后来发展为共和国,而且古罗马的城邦和古希腊的城邦产生时间大致相同,古罗马人的民主不是继承古希腊的民主,而是自主产生的,A选项错误。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古罗马征服了古希腊地区,但是古希腊的文明也征服了罗马,材料没有体现出希腊与罗马矛盾的激化,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共和国时期,而万民法应该是罗马帝国时代,D选项排除。

     

有学者指出,古罗马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双执政官制,设立行使积极权力的长官与行使消极权力的保民官,建立相互限制的五大宪制机关:公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保民官、祭司团。这说明古代罗马法律

A.实行明显的民主政治制度

B.充分突出公民权力

C.蕴涵着分权制衡的特征

D.实行民众集体负责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根据材料“设立行使积极权力的长官与行使消极权力的保民官,建立相互限制的五大宪制机关”可知,古代罗马法律蕴含着分权制衡的特征,C选项符合题意。实行明显的民主政治制度说法错误,罗马的民主制度只是在萌芽阶段,A选项排除。充分突出公民权力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未反映实现民众集体负责制度,D选项排除。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B.宪政制度确立

C.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D.国王掌握实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规定国王“统而不治”,国王具有形式上的权力,B选项正确。银行是否担心政府违约失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选项排除。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这一结论和材料中议会批准的批文相矛盾,C选项排除。国王掌握实权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国王(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国王必须信奉英国国教(即是新教徒),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C.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D.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材料没有体现出司法程序,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关于移民限令互相制约,这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D项错误。

点睛:排除法是历史选择题的万能解题法,解题时把握“排除三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首先排除;其次是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再次是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主旨信息的。本题中AB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不符合史实。

     

下图所示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直接目的是

A.建立君主立宪制

B.确立共和政体

C.否定巴黎公社运动

D.阻止保皇派复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由图片中“政府的共和形式不得成为修改提议的对象。凡曾统治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后,法国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与帝制的政体形式展开了反复较量。1875年,国民议会终于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为防止保守势力再次抬头,阻止保皇派复辟,维护民主共和,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阻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D选项符合题意。法国不是君主立宪制国家,A选项排除。1875年宪法颁布后,法国已经确立共和制政体,B选项排除。材料与巴黎公社无关,C选项排除。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引起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强烈不满。这表明当时

A.苏联竭力保护本国的轻工业市场

B.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

C.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D.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苏联的极大冲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详解】展会本是经济交流,但是却引起了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冲突,这说明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B选项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轻工业长期落后,A选项排除。展会不能说明美苏的冷战重点是经济领域,C选项排除。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并非受到苏联的冲击,D选项错误。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坚持1992年提出的沃尔福维茨理论,即通过武力在全世界保持一种美国领导的单极态势,遏制其他强国的崛起。沃尔福威茨理论提出的背景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世界多极化的确立

D.东欧剧变的开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B选项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A选项排除。世界多极化确立说法错误,世界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C选项排除。东欧剧变是在1989年,D选项排除。

     

有学者指出“苏联解体了。对于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主要是指

A.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详解】材料中所述“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可知应该选择对美国不利且史实无误的选项。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快,而美国要维护自己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当然与这一趋势背道而驰,因此对其来说是个灾难,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苏联解体没有本质关系,B选项排除。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与苏联解体也没有本质关系,C选项排除。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其与美国分庭抗礼在性质上与苏联和美国分庭抗礼相近,对美国来说最多是继续面对挑战,说不上是新生的灾难,而且苏联刚解体时,俄罗斯的力量不及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没有那么巨大,D选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