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某同学在上大学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时,在周振鹤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请问这幅行政区划图描述了哪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查看解析   详情

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级。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

B.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

D.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

由材料“唐代的科举制有 ‘投牒自举’ 一项”,可知“投牒自举”是唐代参加科考的方式之一,而非唯一方式,故A项错误。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舞弊现象,但不能杜绝,故B项错误。由唐代到宋代的发展,表明人才选拔机制得到发展;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僵化是明代八股取士之后,故C项错误。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发展,加强了对官吏的选拔,有利于选拔结果的更加公正,故D项正确。

点睛:处理选择题项的时候,要注意其中的“绝对化”“片面化”的词语,进行有效排除。如该题的“只能”“根本”,带有强烈的“绝对化”的色彩。

     

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D

由材料可知,农妇每天纺棉织布,可以到市场上卖出换钱,可以供给家庭用度,或者交税给政府。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但是在满足家庭自身需求之后,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对外有交流,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其他选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并不具有近代化的曙光,排除C。

点睛:本题设问比较新颖。一般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实际上,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所以选择题一定要结合材料来判断。

     

下图漫画是《“孔子”照“镜子”》,四只镜子分别是全球化、权利、自由和资本主义。下列分析最符合漫画主旨的是

查看解析   详情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农耕经济的领先

B.自然经济的解体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重农抑商的风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D

由材料“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可知轻视商业发展,“ 设计使其安守家园”表明重视农业生活的稳定性,体现了当时中国的重农抑商风气,故D项正确。“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体现了农耕经济的领先,但仅是部分材料的结论,故排除A项。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排除C项。

     

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说:(洪秀全)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妖”。占领南京后,毁夫子庙。烧寺院古迹,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下诏“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洪秀全此举

A.体现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B.表明其主张“全盘西化”

C.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结果实现区域的思想统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A

材料主要表明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的打击,洪秀全的做法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保守性,故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孔秀全对中国文化的否定,不涉及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故B项错误。洪秀全代表的是农民阶级,故C项错误。洪秀全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宣扬“拜上帝教”,难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和内部的团结,故D项错误。

     

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

A.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B.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

C.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D.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A

     

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副漫画,画上的人说“青天白日之下用不着这个废物”。这表明当时社会上

查看解析   详情

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B.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C.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保留了火种,使革命转危为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D

依据题干“中国共产党人”、“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是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是遵义会议,故排除ABC项。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该段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

A.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五四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C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它涉及到的是一个民族觉醒的条件,第一是民族危亡,第二是要有希望和勇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应当是抗日战。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而国共合作给我们的,救国点燃了新的希望,中国最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故C项符合条件。洋务运动没有到生死存亡的危机,甲午中日战争没有燃起新的希望,五四运动不是生死存亡的关头,故排除ABD项。

点睛:选项必须要同时满足材料提供的两个条件,民族存亡和新的希望。典型的事例有中国的抗日战争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美国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美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罗斯福新政点燃了希望。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调整,其票面图案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二套人民币1953年开始印制,1955年3月发行。下图是第二套人民币的部分票券和相关内容介绍。从中不能得出历史信息是

查看解析   详情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奈由此断言“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将一去不复返,社会将从此迈向资本主义体制”,但中国却成了这个断言的“意料之外”。此处的“意外”是指中国

A.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

B.坚持指令性计划经济

C.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

D.实行自主经营和分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

C

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奈由此断言“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将一去不复返,社会将从此迈向资本主义体制”,中国打破这一断言,实行社会主义的计划和资本主义的市场有机结合的体制,成为一个断言外的“意外”,故C项正确。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指令性计划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自主经营和分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体制,故排除ACD项。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意外”,可知既不是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也不是资本主义体制,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第五个政体是僭主制被推翻之后的克里斯提尼政体,它比梭伦的政体更为民主”,这主要是因为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

A.雅典公民参政更直接更广泛

B.雅典公民可以竞选所有公职

C.铲除了血缘纽带的贵族专权

D.通过陶片放逐法对付僭越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创设十个地区部落作为雅典各项公职的选举单位,以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立了陶片放逐,以上措施使雅典公民参政更直接更广泛,故A项正确。公职人员虽经选举产生,但是条件很多,降低了一般公民竞选公职的可能;而且,雅典公民不是所有公职都能竞选。故B项错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设立十将军委员会作为最高的军事机构,委员会由十个地区部落各选一人组成,一年一任,轮流统帅军队,其中一人为首席将军。故B项错误。雅典民主的本质是奴隶主专政,本质上是贵族把持政权,故C项错误。通过陶片放逐法对付僭越者反映了公民大会权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无法材料中的“更民主”,故排除D项。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一情形所出现的时代应是

A.文艺复兴时期

B.宗教改革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根据材料“珍惜……尘世生活”、“光荣在于活动”,文艺复兴时期倡导追求现实的幸福,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时期反对教皇的权威,主张“因信称义”,重视宗教生活,故排除B项;启蒙运动时期倡导人的“理性”,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产生,对资本主义“金钱观”进行批判,故排除D项。

     

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下列关于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现象,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也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②“66%移居美国的移民来自英国,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源于经济的发展”

③“在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

④“法国、英国从中国征集了近50万劳工作为其军事后援”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B

①“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也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指的是当今时代的移民。②“66%移居美国的移民来自英国,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源于经济的发展”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移民。③“在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指的而是新航路开辟后的黑奴贸易。④“法国、英国从中国征集了近50万劳工作为其军事后援”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移民。按时间先后顺序为③②④①,故B项正确。

点睛:对于排序题,可以根据自己熟练的史实进行有效的推理。对于移民,可以推知最早的是黑奴贸易。可以根据③排第一位,直接找出正确答案。

     

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一个充分制衡的政治制度,等于无形中增加这个制度里的“协商点”,从而尽显消减公共改策中的专断性。材料说明

A.三权分立和制衡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维护民主利于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

C.联邦制度有利于避免中央权力过于集中

D.分权与制衡利于人民充分实行民主精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B

由材料“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和“尽显消减公共改策中的专断性”,可知美国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有利于维护民主,利于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故B项正确。三权分立和制衡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资本主义发展涉及的层面太广,材料不能有效说明,故排除A项。材料不是阐述联邦制的国家结构,故C项错误。分权与制衡利是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人民民主体现在选举上面,故排除D项。

     

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B.认识到世界工人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英国工人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C

据材料“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可知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故C项正确。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人的联合斗争,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故排除D项。

点睛:对于“变化”类的题目,要注意找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不同。该题的变化在于认识由“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到“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表明由“支持者”到“管理者”角色的认知的变化,表明工人的地位的上升和主体意识的觉醒。

     

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美国已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

D.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苏联的改革与挫折

D

由材料“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可知苏联重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D项正确。1973年后美国陷入“滞胀”危机,符合史实。但是,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发展,故排除A项。苏联最终没有革除斯大林模式弊端,这个弊端也导致苏联的最后解体,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故C项错误。

点睛:注意内外因原理的应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近代某画家在日记中写到:“绘画艺术越是有形越能感人肺腑,因为绘画像大自然,多么微小多么宏大的事物都能在绘画中表现。物体能够触动感官,而事物的深处能够震撼心灵。”据此判断,下列与该画家风格最接近的作品是

A.查看解析   详情

牛顿力学认为,物理定律的普遍适用性是与“绝对时空”相容的。相对论却认为,“绝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只有特殊意义,而“相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则有着普遍意义。由此可知,相对论

A.继承了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成果

B.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进行整合

C.在否定中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

D.完全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理学重大进展

A

相对论认为“绝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只有特殊意义,而“相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则有着普遍意义,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故C正确;A不能反映“而‘相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则有着普遍意义”,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否定和发展,并非整合和完全否定,排除B、D。

点睛:抓住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绝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只有特殊意义,而‘相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则有着普遍意义”,结合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知识分析可知,相对论是在否定中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

     

“另类历史”是指某些作品本身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或史料,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查看解析   详情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工业化道路除了与西欧工业化相类似,还带有明显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第一,以农促工。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由于耕地面积巨大而劳动力缺乏,促使美国的农业生产尽可能采用机器和其他新技术,以节约劳动力。……1920年后拖拉机又逐渐取代畜力,其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农业的较快发展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有益于其顺利进行。

——晨松《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旧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农民工进城,进而推进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工业迅速崛起,每年以百分之二十几的速度发展,解决了农村50%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成为我国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吸引了2亿多优质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这发展。

——宁杭、兆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材料三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十三五”时期要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农业跟装备、技术、信息、生态、文化深度融合,实现农耕文明的再生、农业产业的再造……同时,要用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工业化手段改造农业、工业化成果武装农业,实现农业的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

——韩长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材料四我国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而出现,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市要素和城市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建国到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受传统体制的约束,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分离,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现象正在逐步消失,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适应的关系正在逐步得到确立。

——《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推动美国工业化道路的因素。

(2)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20字左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1)因素:农业的机械化节约劳动力;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总论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三者相互推动的。

农业化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和乡村工业发展。

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如,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的机械化。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如,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大大加快。

(1)由材料美国的工业化“由于耕地面积巨大而劳动力缺乏……其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可知农业的机械化节约劳动力;由材料“ 农业的较快发展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可知为工业提供了市场;由材料“ 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可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战结束至今,大国发展与区域发展、全球发展一直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0年7月,联邦议院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根据《基本法》的规定缔结《欧洲联盟条约》,以建立“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超国家联盟机构”,并使之具有必要的权力,以达到欧洲的经济统一、共同的外交政策、各国人民的权利平等等目标。

——【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二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期间(1958—1969年)的外交措施(部分):1960年,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希望改善苏法关系;1960年,法属非洲殖民地有14个国家独立(当年总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1963年,《法德合作条约》签订;

1964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呼吁各国也承认新中国;

1964年,访问拉美,号召拉美反对美国霸权;

1965年,反对美国干涉越南;

1966年,致函美国总統约翰逊,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站在阿拉伯国家立场上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

——据【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整理

材料三英国脱欧虽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的特定历史文化传统和近年来卡梅伦政府玫策失当使然,但同时也是欧盟面临的深刻合法性危机的反映。欧洲一体化之初,其合法性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确立起来的:其一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梦魇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间的联合实现长久和平;其二是通过一体化安排促进市场开放和经济增长;其三是通过福利国家改造和克服激进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国家。

——AlanMilward.TheEuropeanRescueoftheNationState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德国对欧政策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作此抉择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执政期间法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些措施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脱欧”的主要外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中国未来的崛起道路建言献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理念:将实现欧洲联合视为国家利益。

因素:抗衡美苏;经济重建;摆脱战败束缚;推动德国统一;反思战争教训。

(2)出发点: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影响:对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对世界:冲击了冷战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外因:长期和平降低欧盟内聚力;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剧国家分化(如大国主导市场、财富分配失衡等);福利国家改革积弊重重;激进民族主义复话。

(4)建议:要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战略;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改善本国的发展条件。

(1)第一问,根据材料“要求根据《基本法》的规定缔结《欧洲联盟条约》”“欧洲的经济统一、共同的外交政策、各国人民的权利平等等目标”,表明德国的理念在于实现欧洲的统一,将实现欧洲联合视为国家利益。第二问,作此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各个方面。政治上,摆脱战败束缚,推动德国统一。经济上,经济重建。军事上,反思战争教训。外交上,抗衡美苏。(2)第一问,戴高乐执政期间法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据材料“改善苏法关系”“ 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呼吁各国也承认新中国;”“反对美国干涉越南“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站在阿拉伯国家立场上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表明法国捍卫国家利益,谋求大国地位,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内容。第二问,概述这些措施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对世界,冲击了冷战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由材料“英国的特定历史文化传统”“政府政策”“ 欧盟面临的深刻合法性危机的反映”“ 在两次世界大战梦魇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间的联合实现长久和平“ 一体化安排促进市场开放和经济增长”“ 福利国家改造和克服激进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国家”,可知英国脱欧的原因在于欧盟本身的原因和英国的政策等原因。这个题主要涉及英国脱欧的外因,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政治上,长期和平降低欧盟内聚力,激进民族主义复活;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剧国家分化,福利国家改革积弊重重。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未来之路,在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战略;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改善本国的发展条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查看解析   详情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他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和制订宪法,被尊为美国国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华盛顿就任总统之后,全世界的目光全部聚焦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他已经在军事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能否在政治领域再创辉煌呢……宪法也遭到了质疑,除了新泽西、特拉华以及乔治亚三个洲对宪法持肯定的态度之外,其余各州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对态度……对新政府持否定态度的人也不乏其陈。一些人担心联邦政府对各州的控制力太弱,这样就无法保证政策法规的实施。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

材料二“一旦我这样做将是可耻的,因为尽管这是我国同胞的愿望,而且在大家的信任下我可能当选并任职,但另一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却因此去职……”

“我的整个一生就是这样那样地奉献给祖国了。在有生之年,只要我确定知道祖国同意并且需要我牺牲自已的安逸和宁静,我就决不想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争什么安逸和宁静,”

——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在军事领域里取得了怎样的巨大成就?华盛顿对美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哪些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杰出的个人品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1)军事成就:领导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贡献:担任制宪会议主席,制定1787年宪法;不当终身总统,创立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

(2)品质: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的军事成就是领导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结合材料可知他成功的解决了“宪法也遭到了质疑”“对新政府持否定态度”的问题,担任制宪会议主席,制定1787年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政治方面的贡献还有不当终身总统,创立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

(2)由材料“一旦我这样做将是可耻的,因为尽管这是我国同胞的愿望”,表明其拒绝连选连任,可知其不恋官位,不慕权势;由材料 “在大家的信任下我可能当选并任职,但另一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却因此去职”可知其坚持民主,警惕专制;由材料 “我确定知道祖国同意并且需要我牺牲自已的安逸和宁静,我就决不想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争什么安逸和宁静”,可知其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

     

今日头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