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等五区县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胡同的一项是(  )

    A.旖旎/绮丽    市侩/污秽    强迫/倔强    复辟/辟邪

    B.媲美/包庇    殉情/徇私    处所/惩处    储存/贮藏

    C.驻扎/包扎    盘桓/城垣    模样/模仿    悲恸/惘吓

    D.舟楫/编辑    噱头/戏谑    开拓/拓本    档案/当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C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题各选项中加点字读音依次是:A项,yǐ/qǐ,kuài/huì,qiǎng/jiàng,bì;B项,pì/bì,xùn,chù/chǔ,chǔ/zhù;C项,zhā/zā,huán/yuán,mú/mó,tòng/wǎng;D项,jí,xué/xuè,tuò/tà,dàng。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凑合    金钢钻    一筹莫展    要言不烦

    B.博弈    挖墙脚    不可名状    额首称庆

    C.熨帖    暴发力    甘拜下风    一筹莫展

    D.影碟    舶来品    严谨思辨    美轮美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D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应是:金刚钻;B项,应是:额手称庆;C项,应是:爆发力。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李步云认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建设    中国的第二个突破口。

    ②中共山西省委近日召开通报会,就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的人事安排问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进行    。

    ③城市雕塑盲目地求新求大,不但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会让公众产生反感。

    ④外交部发言人秦刚23日表示,日本领导人如果    ,将使日本朝着危害亚洲、危害世界,甚至危害日本自身的危险方向越走越远。

    A.法冶  协商  反而  一意孤行  B.法制  磋商  反而  飞扬跋扈

    C.法治  磋商  而且  飞扬跋扈  D.法制  协商  而且  一意孤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法治”和“法制”可以从运用上辨析,两个词语词性不同,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在句①中显然应使用动词;“协商”和“磋商”可以从词语意义方面辨析,两个词语前一个侧重共同商量,后一个侧重多次商量,句②根据语境,应用“协商”;“反而”和“而且”两个词语所表示的上下句间关系不同,可 从句法功能角度辨析,句③上下句之间的关系有转折的意思,应用“反而”。④“飞扬跋扈”,原指意态狂豪,不受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一意孤行”:指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从语境上看,侧重日本领导人不顾国际其他方的抗议,固执己见,选择“一意孤行”合适。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建造车间的彩钢板没有加用阻燃材料,该公司火灾突发时,不但厂房没有起到阻火作用,反而成为火灾中的燃料库。

    B.日前,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在江南造船厂完成了为期5个多月的维修改造任务,并顺利通过了各种调试,各项指标均达到远航要求。

    C.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D.一项要求美国国防部采购国旗必须是百分百“美国造”的法案近日正式成为法律,是“中国制造”屡屡被政治化的持续发酵,最具政治意味的国旗成了美国议员拉选票的新的发力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B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不但”应移至主语“厂房”之后;C项,成分残缺,可在“未来”前加“谋求”;D项,表意不明,“是”前加“此举”。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学校的名称有“校”“庠”“序”等。办学的形式先秦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后代还有“太学”“国子监”“书院”“私塾”等。

    B.“冠礼”是指古代男子成年时(十六岁)加冠的礼节;再拜指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C.古诗文中常说的“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D.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汉代命名的夜半、鸡鸣、平明、日入、黄昏、人定等时辰名称表示了时间从早到晚的推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B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冠礼”是指古代男子成年时(20岁)加冠的礼节,而不是十六岁。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8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周飞亚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3日笫24版,有删改)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C.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B.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D.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B

2.A

3.C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原因不是“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A项,张冠李戴,提出“革衣服之制”的不是赵武灵王而是魏孝文帝,并且原文并未提到已“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只有……才……”表达条件关系绝对化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①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

    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②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在,遂以得生。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

    【注】①擿(tì):揭发。②厕:侧,旁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北走董卓  走:投奔    B.诸山越不宾  宾:礼貌

    C.渐容人事  容:包容    D.山越怀附    怀附:心怀不轨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乃悉请诸掾吏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C.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自以不敌,因开城门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1.以下各组句子中,总体上均能表现出黄盖“文治武功”的一项是(  )

    ①学书疏,讲兵事          ②南破山贼,北走董卓

    ③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④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⑤建策火攻  ⑥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黄盖年轻之际非常关心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阵,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符。

    B.在山越之地常有叛乱之时,黄盖主动请缨治理山越之地,并最终以严格的治理之举实现了该地的稳定。

    C.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之时,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后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锋中郎将。

D.黄盖在任丹杨都尉时,武陵郡的蛮夷之族造反叛乱,攻打东吴城池,黄盖被任命为武陵太守。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3分)

    (2)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3分)

    (3)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C

2.B

3.D

4.A

5.(1)黄盖年少时成为孤儿,遭受了凶险苦难,艰辛困苦全都尝受到了。

(2)郡县长官这个人道德不好(没有高尚的品德),只会凭借武功的高强来做官,而不会凭借文职官吏而著称。

(3)在赤壁之战中,黄盖被流箭射中,当时堕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吴军士兵救起。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走”应解释为:打败,使……退却;B项,“宾”应解释为:顺从;D项,“怀附”应解释为:归顺依附。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兼词,在那里/于是;B项,副词,于是;C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的意思;D项,连词,于是/介词,借用,凭借。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介绍的是黄盖的学习情况,不合题意,排除A项;②是介绍黄盖的经历,反映不出其“文治武功”,排除B项;④说的是其他官员,不合题意,排除C项。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 “主动请缨”不当;C 项,“被韩当救起”不当;D项,“黄盖在任丹杨都尉时”不当。

5.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读懂文章,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重点字词要做到字字落实。(1)婴,遭受;辛苦,艰辛困苦。(2)“不徳”和“以”。(3)“为所”表被动。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语句表达的顺畅。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9分)

除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寿阳曲·潇湘夜雨

【元】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1)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

(2)高诗“客心何事转凄然”一句中,“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3分)

(3)从抒情方式角度赏析马致远的“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一句。(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相同: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身处寂寞,倍感孤独,羁旅思乡的感情。

不同:高诗还具有年华老去,岁月流逝的悲凉情感。

(2)“转”含有“转念”之义,除夕夜举世欢庆,作者转念一想,思念自己的家乡,为自己老去而悲伤,一个“转”字暗含情感的变化。除此之外还将他人过节之快乐与自己孤独寂寞对比,突出诗人的苍凉心境,可谓极妙。

(3)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间接表现“心碎”。“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

(1)本题考查对比鉴赏古代诗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首诗中“故乡”一词显然是诗人思乡情感的落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寒灯”之“寒”自然是既写环境又写心情,从“旅馆”“不眠”两词可看出。古代诗人往往将思乡思亲的情感与怀才不遇的人生失意写在一起的。第二首诗中开篇一个“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气氛。“孤舟五更家万里”写了离家之远,孤身之苦。“孤舟”照应“鱼灯”,“五更”照应“梦回”,“家万里”照应 “客”。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远离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为“心碎”之第一层烘托和具体内容的揭示。“是离人几行情泪”,再写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层烘托。据此来归纳概括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晓“转”字的本意,然后再结合诗境来理解。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孤舟五更家万里”形象地描述了离别之景,同时“孤舟”暗含着诗人的孤苦之情,“五更”是言夜已深,“万里”是说离家之远。“离人几行清泪”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宣泄。据此,结合诗歌的表达技巧组织答案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月亮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关于描写它的佳句有很多。曹操在《短歌行》中写其是“①      ,乌鹊南飞”。而在白居易《琵琶行》则用“②醉不成欢惨将别,      ”的茫茫月色抒写离别凄清;用环境的寂静,月色的皎洁来村托琵琶曲的精彩动听,以及强大的魅力“③东船西舫悄无言,      ”。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想象归来的明妃是“画图省识春风面,④      ”。古文中也不乏其例,苏轼《赤壁赋》就有“⑤      ,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关于月出情景的描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①月明星稀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环佩空归月夜魂  ⑤月出于东山之上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是根据诗词的篇名和横线前后句的提示来默写。默写时要注意一下易错字词:稀、茫、浸、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1)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2)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进的原则:

    (3)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4)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己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5)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6)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她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7)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8)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9)“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10)“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11)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12)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13)“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14)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15)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听来的:

    (16)“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一一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17)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18)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19)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20)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16.请赏析第(18)段中的划线句。(4分)

17.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6分)

18.“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作者对这一点有哪些体会和思考呢?(6分)

1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关、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B.第(14)段4怪癖”一词,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的喜欢。

    C.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D.“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E.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运用反复,充满感情地表达出自己对问路这件事的喜爱;又运用类比,将自己比作小幺儿,把怀着善意指点自己的人们比作哥哥姐姐,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在问路中感受到人间温情的幸福与快乐。

2.①我不喜欢地图的“现代感”而喜欢古老的问询方式;②所问对象和他的回答具有一定的未知性,给人以好奇和遐想;③我对外婆的崇敬和她对我的教诲。

3.①形形色色的陌生人,都是可能问询的对象,但要问得真切,必当有所选择。②每一次问询都意味着与一颗心灵接近,陌生人给予的温暖常常感动我们的内心。③幼时外婆的教诲,其实是让我学会与他人沟通,获取别人的帮助。④在漫长人生中的每一次跨越和发现,都需要以谦卑的姿态获取。⑤“问路”的过程也是检验自我和体察他人的过程,“问”本身也是真诚的试金石。⑥当我们在繁华世界,为光影迷惑而感到精神孤立与无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对津口的问询与寻找。⑦人如果具有一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是十分珍贵的,人不是一出生就是万能的,干任何事无非是有“问”才干成功的。

4.CD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修辞和表意的角度来赏析。从修辞看,这句话连用三个“宁可……”,突出的是自己对问路的喜爱。“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类比了自己和指路人的关系,生动地描述了自己问路过程中的幸福感。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信息区间是12——15自然段,可以从自己对问路的喜好、对未知的好奇和最外婆的崇拜的角度来思考。作答时,根据题干提示分条进行概括。

3.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问路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这个关键点来从文中进行筛选和归纳。可从询问对象的选择、问路时的情感体验、外婆的教导等方面加以阐述。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圣贤”、“先知”有误;D项,问路是妈妈从外婆那学来,再告诉我的。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请你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一个帖子,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对朋友们的中秋祝福。要求描写生动,语言有感染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100字。(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种境界。要求条理清晰,语言顺畅,不少于80字。(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①确立学习目标 ②持之以恒,执着追求 ③达成学习目标。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说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在第三种境界,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据此,我们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来谈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第三种境界。作答时,不要脱离前两种境界的铺垫,没有前两种境界是难以达到第三种境界的。因此,再谈感受时,要先分析出三种境界分别对应着学习生活上的什么,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鲜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必修课”与“选修课”相对,是指必须学习的课程。从小到大,从校内到校外,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门一门的必修课。有的是按照规定必须学习的,有的是自觉完成的;有的费时不多,有的需终生研习……哪些课程该是你的必修?又有过哪些必修课使你受益?你还想修习什么课程?……联系你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分析材料作文,认真研读提示语是审题的第一步骤。提示语共有三句,第一句揭示了“必修课”的内涵性特征——“必须学习”,即要求“必修课”内容必须含有对人生成长、生命成熟、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意义、正面推动的必要性因素,因此,“苦难”、“寂寞”、“失败”、“孤独”……不能算“必修课”,而“正视苦难”、“耐住寂寞”、“从失败中崛起”、“慎独”……才是“必修课”;第二句是从时间、空间角度开启思维,据“校内”理解,语、数、英学科自然可算是“必修课”;第三句话指出“必修课”的强制性及自觉性、阶段性与长期性特征。“必修课”的命题意图在于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社会历程中那些必须时常加以温习、修炼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可能正处于逐渐消失、弱化的状态。“必修”二字强调的是该事物的必要性而非充分性,换言之,是该事物对人生成长、社会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价值。扣住“必修课”的“必要性”和“成长性”两个内涵,才算是至切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