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查看解析   详情

邮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仔细观察下面邮票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查看解析   详情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而土地之所以能够被兼并,其根源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项正确;A、D两项的表述均由B项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根本原因”不符;面对土地兼并现象,封建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抑制,故C项的表述错误。

     

古代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品大多来自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中,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工艺技术水平最高,故A项正确;BCD项不如A项精美,排除。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D

试题分析:

材料中提到“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这说明私营手工业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故选D。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资本主义萌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排除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明代手工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①“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设置官吏监管夜市

③出现纸币“交子”

④“草市”和集镇开始出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是“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出现纸币“交子”,故①③正确;设置官吏监管夜市在唐朝就已经出现,故错误;“草市”和集镇开始出现是在南北朝,故错误;所以答案选B。

点睛:注意题干时间“宋朝”,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答案。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宋代都城多见”可见主要陈述了宋代都城东京城内出现供商业活动的服务部门,反映了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增强,因此B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D

材料中出现了“工场主”,这说明了当时出现了雇佣关系,而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在苏杭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正确;ABC项都没有出现“工场主”,排除。

点睛:“工场主、雇工”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清时期自由劳动力在增加,市场在扩大,手工工场的技术不断发展,商品买卖频繁,生产关系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切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不同于农耕文明的工业文明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答案为B项。AC项明显错误,小农经济在近代开始解体,经济结构不会发生彻底的变化;D项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经济政策。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会馆的发展变迁”课题的过程中,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A.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会馆的出现是政府重视商业发展的结果

C.会馆的出现与明清的商帮密切相关

D.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与商帮有密切关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会馆不是政府机构,故A项错误;明清时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会馆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资本主义萌芽孕育于明中后期江南手工业中,故D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

C.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

D.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家庭传统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耕与织分离,纺与织分离,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正确。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是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故A项排除。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海关是为了便于商品输出,故B项排除。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要求是商品输出的原因,故C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

     

某班级兴趣小组以“近代中国的经济”为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查看解析   详情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A.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B.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C.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A

根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初期”、“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成为主流”;中国近代社会,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贸易逆差,故D项错误。

点睛:“19世纪90年代初期”、“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是解题的关键。

     

下表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经济状况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特点有。

项目

民族企业

官办企业

外商企业

企业数(家)

300

31

1931

资金(万元)

729

1753

9782

①资金少

②规模小

③技术力量强

④具有分散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C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具有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和后天畸形(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特点;通过对表中数据的分析可知,①②正确,③④在表中并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查看解析   详情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蘑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句话主要强调

A.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重要性

B.发展轻工业的必要性

C.发展重工业的迫切性

D.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材料“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了当时中国重工业极为落后,中国并不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故ABD项排除。

     

中共八大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质上就是

A.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D.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CD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阶级矛盾已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B项错误。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此文中“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是指

A.社会主义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

     

有位老人说“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那时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造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有

A.计划经济体制

B.市场经济体制

C.人民公社体制

D.物资供应较紧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A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那时什么都是用票“切入,结合经济体制的改革进行思考。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家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D.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建立起市场经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

B

材料“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B项正确,C项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带有一“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添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

A项,题干中提到内陆农村依然保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模式,该项与题意不符。沿海地区生活方式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内陆地区保持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国社会存在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存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故C项错误。沿海地区城市开放为通商口岸,与外国进行经济贸易,城市不再处于封闭状态,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外国商品、生活习俗和思想文化进入中国,沿海地区居民生活逐渐西化,内陆地区由于位置偏远,继续保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

     

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个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

材料反映当时中国既存在传统的东西,也存在西方工业文明成果,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片面,排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等苏式服装,“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军装和“干部服”,这反映了。

A.国家重视轻工业生产

B.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

C.人们的审美观念返朴归真

D.老百姓的衣着与政治运动关系密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近代中国物质生活考查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建国初期,仿效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人们的审美观念返璞归真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建国初期,中苏关系交好,所以苏式服装流行,文革期间,斗资返修,所以盛行军装和“干部服”,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的表现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A.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B.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C.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D.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C

材料“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认为近代报刊则满足了民众探求真相了解信息的需要,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近代报刊的时评作用,故A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举行大阅兵。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径是

①电影

②电视

③广播

④互联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C

根据材料“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的时效性强,可以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北京大阅兵的盛况,故②③④正确;电影的时效性差,故排除;所以答案选C。

点睛:注意限制条件“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下一页   

今日头条

猜你喜欢